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研究 > 正文

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人大力量

发布时间:2021-08-17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出台后,贵州省、市相继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通过学习,结合贵州省正安县实际,个人就乡村振兴战略谈两点思考。

  

  长远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守好“三线”,不断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一是守好城镇开发边界线。县政府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合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线,控制城镇无序扩张,甚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二是守好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对国家规划的永久基本农田坚决守好,严禁随意蚕食,确保粮食安全;三是守好生态红线。不管是城镇开发,还是产业建设,都务必确保生态环保,影响生态环保的项目一律不能上。

  夯实“三基”,筑牢乡村振兴基层基础。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在近年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奠定的基础上,健全完善管护制度,强化管护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县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二是夯实基层公共服务建设。从正安县目前农村的教育、医疗、文化普遍现象看,我们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很大差距,也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再夯实;三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近年来,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主任人选不好找、党支部书记不好当的现象,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着力破解。同时,村集体经济发展也非常薄弱,需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深化“三改”,切实增强乡村振兴动能。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保障土地正常流转,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实现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三是深化农业农村保障机制改革。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年,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加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建设。

  突破“三融”,着力确保乡村协调发展。一是突破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一直是各地发展的难点,城市和农村由于先天的区位、资源、思想意识等差别,一直很难同步,就更别说融合了。个人认为还要进一步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充分挖掘农村土地资源、发挥城市人才资金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突破区域融合。大力开展区域合作,突破区域限制,开发建设连片农业产业,实现规模经营,共同发展壮大。三是突破“三产”融合。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广泛开拓农产品市场,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加大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力度,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

  构建“三系”,有序推动乡村产业兴旺。一是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发展生态循环种养业,积极探索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二是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紧紧围绕全县“2+4”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抓好白茶、方竹等特色优势产业,创特色、树品牌,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构建现代经营体系。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不断培植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坚持“三治”,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一是坚持法治为本。加快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遵法、守法、学法、用法,培育他们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的习惯,继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严厉打击危害农村稳定和侵害农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坚持德治为先。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广泛开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坚持自治为基。让村(居)委会回归到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本质,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办理本村(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立足当前实现有效衔接

  产业兴旺从“提质量、创特色、延链条”开篇。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正安农业,小而全、多而杂,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显。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要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正安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立足县情实际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生态宜居从“建整齐、扫干净、守红线”开篇。乡村振兴,生态是关键。搞好村庄规划,督促引导群众建房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严禁乱搭乱建;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活动;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城乡环卫一体化第三方治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管护机制,守牢生态环保红线。

  乡风文明从“兴文化、治陋习、树新风”开篇。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制止利用宗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治理有效从“强组织、兴民约、倡法治”开篇。乡村振兴,组织是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依法开展乡镇、村集中换届,选优配强乡村领导班子,筑牢基层堡垒。因地制宜修订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治。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不断打造依约、依法治村的浓厚氛围。

  生活富裕从“学技术、强素质、增收入”开篇。乡村振兴,人才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的。号召广大科技特派员、职业辅导员和农业发展专家顾问等,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辅导,提升农民生产技术。利用“双培养”工程和“新青校”平台,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现代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支持农技人员领办现代农业,鼓励农民入股或参与生产经营,不断增加收入。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tszs/452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