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地方工作 > 正文

守护文化根脉 留住古城乡愁——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3-12-23 作者:佚名 来源:云南人大网

  这里是金庸笔下的快意江湖,也是无数现代人向往的“有风之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浪漫天成的风花雪月、别具特色的照壁天井、古朴整洁的青瓦白墙、雕梁画栋的明清建筑……在这毓秀苍洱、阜盛人烟中,蕴藏着大理千百年的历史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今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第41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三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州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系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为己任,坚持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与利用相协调,推动大理、巍山、剑川三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管理,促进其传承发展。

  

  法治撑起历史文化名城“顶梁柱”

  “1994年巍山被确立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过了几年的酝酿与调研,1997年,县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同年10月1日开始施行,20余年间,先后两次根据社会的发展、上位法的出台和修订对该条例进行修订完善。”说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的制定和修改,巍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克伟如数家珍。

  作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最早制定保护条例、为古城提供法治保障的城市,巍山古城的街道青石路干净整洁,街头巷尾摆满盆栽,虽已是11月,但花草树木仍生机盎然,乡亲们三三两两坐在自家门前,晒着太阳聊家常、晾果干,闲适自在。古代建筑与现代生活如此融合匹配,得益于人大立法工作的开展。

  在州一级,2007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结合上位法,立足本州实际,制定颁布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同时,各市县人大不断丰富监督方式,持续强化对古城保护的监督。剑川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文宝表示,“多年来,县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立法建议、执法检查、专项视察、专题调研、听取审议等监督方式,持续发力跟进。近年来组织县人大代表对剑川古城管理工作、沙溪国家级建制镇项目、剑川古城‘三清洁’情况、茶马古镇文化体验中心建设情况等进行了视察,充分发挥了人大监督作用。”2022年,县人大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情况报告,2023年3月,国务院同意将剑川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文华书院是巍山县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文华中学旧校址,曾是文华中学1991届学生的范斌,如今已是巍山县文物管理所副所长、文博副研究馆员。陪同记者采访期间,她告诉记者,她在此读书时,学校的教室、办公室等大多在古建筑内。2000年,巍山县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和调查报告,提出要“加大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文物保护单位被占用的现象。对已占用的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持或异地保护。”在这一要求的指导下,巍山县于2011年启动文华中学整体搬迁项目, 将其整体撤出文华书院古建筑群。现如今的书院,修葺完整,古色古香,成了“品书香、闻书鸣、结书友”的胜地。

  

  管理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如果徐霞客从1638年穿越到今天的剑川,他可能会发现自己曾经游历过的街巷仍然存在,并且形制完整。剑川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经六百多年的沧桑岁月,仍然保留着大部分原来的建筑和街道。古城能够保持其原有的形态,主要是因为遵循了“修旧如旧”的原则。

  “修旧如旧”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听到最频繁的词,1963年,梁思成先生提出了重修古建筑应遵循“修旧如旧”之原则,以保护古建筑原有风貌和历史价值,现已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剑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何建芳告诉记者,“‘修旧如旧’具体来说,指的是建设活动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名城的历史格局、街巷肌理和传统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而与之不相符的建筑物应逐步改造或拆除。”

  大理白族自治州为此建立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定期评估、问题整改机制,推动各县市严格按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落实好保护责任,制定了《大理州历史建筑修复与加固技术导则》,将“修旧如旧”的原则贯穿始终。为更好管理古城内文物,核定专门编制,成立专门的名城保护管理机构,确保事有人做,责有人担。

  原生风貌是古城的根基,历史文化是古城的灵魂。2018年,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改造工作开始进场实施,居住在改造区内的马大姐回忆,“2018年以前,有人上门询问过关于改造房子的建议,后来没过多久,政府就派人与我们商量改造的具体事项,包括整改前后效果对比、施工工艺及用料、价格等,还签订了改造协议。施工开始后拆除了一些铝合金门窗、排好了电线、更换了铺面匾额,还帮忙加固了有些东倒西歪的二楼,消除了安全隐患。”如今住在又美观又安全的房子里,马大姐十分满意。像这样接受改造的房屋及铺面还有很多,改造组在改造过程中坚持最少干预和“修旧如旧”原则,不搞大拆大建,最大限度地保存、恢复建筑的原真性和风貌特征,如今以清末民初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为基调的古城愈显古风古韵。

  在以土木、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古民居内,消防安全是保障古城及居民生活的重中之重。在巍山县南诏镇后所街8-3号,住着手工香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汝璇,她说:“因为制香工艺以及原料的特殊性,再加上巷子狭窄,无法通车,前几年的时候,夜里总是睡不踏实,担心走火,消防车也开不进来。后来消防栓建到了家门口,还对用电线路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并做了穿管保护,解决了我制香的后顾之忧。”

  不仅如此,巍山县还全面实施古城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强化古城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每年按季度以及在重大节假日开展安全检查至少8次。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参与这场民族大狂欢的人们尽兴,消防安排更是密不透风。同时,巍山县还针对历史建筑和重点保护古民居存在用电线路老化等安全隐患,实施“智慧用电”项目,为6900所古建民居购买房屋火灾保险。

  

  创新激活历史文化名城“生命力”

  “历史文化名城示范带”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为贯彻实施好条例“在不破坏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合理利用名城保护对象”的规定,立足大理、巍山、剑川历史演进的脉络,提出的创新性发展战略。为此,大理白族自治州高起点编制了《大理州历史文化遗产示范带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以茶马古道为主轴,以3座名城为极核,以“巍山”“大理+漾濞”“剑川”为文化遗产圈层,坚持“一轴三核三圈”的思路,推动形成具有大理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统筹连片保护格局。

  积极开展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后的战略部署,让古建筑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留下来。一方面,采用当下较流行的“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将古城与非遗结合;另一方面,将博物馆、非遗作品展示馆、图书馆等搬入各地古建筑中。

  大理古城内一处传统白族庭院里,身着白族服饰的白族三道茶技艺非遗传承人董郦用陶罐颠壶烤茶,她热情地邀请记者亲自上手,烤制到合适时机,加入滚烫的开水,陶罐内发出酷似斑鸠抖翅的扑噜噜声响,第一道茶便制作完毕了,金花姑娘举杯齐眉,为记者奉上精心烹煮的茶水。“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技艺展示不仅可以品茶,更能欣赏到一场非遗技艺表演,古建筑与非遗文化相得益彰,使得这场非遗技艺体验更容易沉浸其中。

  与静态的馆藏陈列场所相比,居住型的历史文化街区一定要动起来,要有居民在其中生活,街区才能保留其居住氛围,处于活态、动态保护中。大理白族自治州积极鼓励古城居民及市场主体充分利用自家老宅院或闲置房屋创新创业。在剑川沙溪、巍山南诏、大理喜洲等历史文化名镇上,民居大多为前铺后院的结构,买卖居住两相宜,街道上一步一景,身着各种民族特色服饰的游客随意取景拍照,小孩追逐打闹,累了就跑回家去,生活气息十足。

  大一点的院子则经营客栈民宿、特色餐饮。在巍山县一个极具白族特色的照壁后,是杨昆华经营的一家饭庄,每年来此吃饭的人络绎不绝。游客刘先生说:“在三坊一照壁式的院落里吃着当地特色菜,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尽管建筑本身是古老的,但其中的陈设设施都是现代化的,这些以古建筑为依托的客栈、民宿和酒店不仅满足了客人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体验,同时也确保了生活上的便利。

  

  宣传凝聚历史文化名城“向心力”

  大理市大理第一完全小学位于大理古城内,该校校长、大理镇人大代表那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已经组织师生开展了12次古城清扫行动,并成立了“红领巾讲解团”,小导游们在为游客讲述大理故事的同时积极科普、宣传名城保护的各项措施。那莹深刻认识到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他们保护古城的自觉性。那莹表示,她愿意与学生、家长和老师一起,将名城保护活动持续下去。

  大理镇人大主席温兴虎对于2022年在大理古城内举办的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宣传贯彻活动记忆犹新,活动现场悠扬的三弦和大本曲的调子仿佛还在耳边盘旋。温兴虎说:“条例修订之后,我们专门邀请了非遗传承人将条例内容编写成大本曲面向群众演唱。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利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往往能事半功倍,扩大宣传范围,增强影响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将新修订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制作成海报,在大理古城内51个文保单位张贴,发放给游客和当地居民1000多份,并为其讲解重点内容,充分发挥人大保护名城宣传站的作用。”

  剑川县人大代表建言献策,建议设立“剑川名城日”,借助石宝山歌会、世界城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名城保护营造良好氛围,让全民自觉参与到名城保护工作中来;大理市喜洲镇为进一步强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帮助广大群众树立“热爱名城、保护名城”的意识,委托同济大学编印了《喜洲古镇建筑保护、整治与新建街巷环境保护与整治导则》,积极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将名城保护工作宣传到村、到户、到人,累计发放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5000册、导则1000册,引导村居民参与古镇保护,传承古镇风貌特色。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中华民族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和未来的希望,就是保存薪火相传的中华文脉,就是守望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爱这座城,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赵烨)

  

  短评:六合同春

  人民代表报全媒体记者 阎跃勇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是1982年正式建立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传承和新时代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障,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延续了历史文脉,保护了文化基因。但与此同时,保护和利用工作难度也在日益加大,拆真建假、拆旧建新、开发式保护、割裂式保护等现象时有发生。

  反观云南大理,全国142座、云南省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大理占了3席,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州市。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愁,靓丽的城乡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根脉也是大理的魂魄所在。行走在古城中,历史厚重,风景秀美,人间烟火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人在城中,城在景中,景在画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画卷。

  12月19日,在京召开的全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强调,要“着力完善保护机制,保留历史原貌,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着力筑牢法治保障,加大督察力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可以说,大理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保护完美契合了会议精神,走在了全国前列。大理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在白族,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叫“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六合同春”,这也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六合同春又名鹿鹤同春,六合指天地四方,亦泛指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借此美好寓意,我们希望各地都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重大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法治化、规范化、长效化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久弥新、六合同春。


原文链接:http://www.ynrd.gov.cn/html/2023/gedirenda_1222/2541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