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分子开关 河南农业大学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参与该研究
河南日报讯(记者 尹江勇)缺铁引起的贫血病是常见现象,我们能否掌握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铁含量“开关”,让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就能充分补充铁营养?12月8日,我国科学家在北京发布了重大科研成果——“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分子开关”,正在让这一愿望成为现实。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联合神农种业实验室,鉴定到调控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关键基因ZmNAC78,首次解析了该基因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科研人员利用该基因,使玉米籽粒中的铁含量显著提高到每公斤70.5毫克,比现有生产所用玉米籽粒平均含铁量提高2倍以上。同时,利用开发的分子标记,培育出了籽粒富铁的玉米新品系。该研究为解决“隐性饥饿”——铁等微量元素缺乏问题提供了新基因。
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博士后、河南农业大学已毕业博士闫鹏帅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李文学研究员和河南农业大学汤继华教授为共同作者。
全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缺铁引起的贫血病困扰,根据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的数据,中国居民贫血患病率为20.1%,其中一半为缺铁性贫血。“虽然依靠服用补铁剂等手段,可以改善人的铁营养状况,但是成本较高。”汤继华教授告诉记者,如果能将日常食用作物铁含量提高,有助于从根本上低成本改善大范围人群的铁营养状况,这对于以玉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意义尤其重大。
为解决这一难题,2004年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设立“生物强化挑战项目”,目前在水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玉米籽粒结构不同,铁等营养物质进入需要通过基底胚乳传递细胞传递,其生物学路径一直是植物营养领域悬而未决的问题。
“新发现的这项研究成果,在揭开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生物学路径的同时,也为解析营养物质如何进入小麦等具有传递细胞的禾谷类作物提供了新思路。”汤继华教授介绍,该研究还开发了富铁玉米新品种培育的分子标记并率先应用,选育出富铁的玉米新组合,为解决铁等微量元素缺乏的“隐性饥饿”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与新基因资源。
编辑:李恒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rd.gov.cn/2023/12-11/18931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5-04-18张黄元赴西宁市、果洛...
2025-04-18杨逢春率队赴海南州同...
2025-04-18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2025-04-18吕刚调研督导海南州贯...
2025-04-18省人大财经委召开青海...
2025-04-18杨逢春赴海东市就贯彻...
2025-04-18省政府就《政府工作报...
2025-04-18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
2025-04-18湖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
热门资讯
2020-07-09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8-20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1-04-27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0-04-16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1-01-13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1-04-27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0-08-20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