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自由贸易港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刍议

发布时间:2021-08-11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随着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深入推进,海南产业和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对各类人才,尤其是国际商务人才产生大量需求。从短期来看,国际商务人才可以通过岛外引进,但从长远来看,还得依靠省内培养。省委书记沈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语重心长地说,相比吸引人才到海南,更要重视“本地和尚”的培养。

  一、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务人才需求特性分析。与世界其他自由贸易港相比,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一步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发展定位更精准,目标更精确。相对应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所需的国际商务人才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性。一要具有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更加包容、更加多元化的人文环境是保障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共处一地、共享美景的前提,在海南自由贸易港一线服务的国际商务人才应具有文化尊重、文化包容和文化认同素养,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文化和习俗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甚至避免文化冲突和矛盾。二要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一方面,海南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人才要有家国情怀,热爱海南这片土地,对本土文化有自豪感,这样才可以承载健康的对外宣传和良性的国际商务发展。另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意识,能够进一步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在同世界各国开展贸易、金融、物流、文娱等全方位合作中贡献力量。三要具有与时俱进和创新的能力。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中国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试验田,鼓励企业、个人乃至政府机关在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国际商务人才要充分判断创新的风险与机遇,以前沿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更多符合未来发展预期的新措施并努力付诸实践,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创新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提升竞争能力。

  二、海南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作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从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运行情况来看,海南高校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少短板。比如,各高校对海南自由贸易港经济发展特点及需求有待深入了解、把握,在培养理念上偏于保守,多以企业需求、岗位需求等为基础来定位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缺少创新思维去应对进一步开放后的新形势新变化;对构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重视不够,开设国际商务专业(专科)的学校较少,师资建设难以适应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实际需要,且偏重课堂教学,多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对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此外,各高校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不够,未充分使用政府、企业等各方有利资源。

  三、海南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措施和做法。海南各高校应充分了解自由贸易港人才需求,有效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的功能,探索海南高校帮助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主要体现在:一是着眼长远,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应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考虑到国家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动向等因素,海南不仅仅要培养当前可用人才,更要注意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把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列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中。二是全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添办学活力。改变以往仅培养单一能力人才的模式,增加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程。构建名师、名导工程,凭借名师、名导来树立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品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验、实训建设。开展各种长期的连续的中外交流,倡导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制度性安排让学生系统接触国外先进教育资源,学习最前沿理论与知识。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吸引更多海外学生就读海南高校,促进海南高校学生国际化。借鉴国外经验,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标准来主导和组织培养全过程。三是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各高校应主动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人才需求,充分发挥纽带作用,积极构建战略合作框架、工作协同机制和人才资源平台等,实现学校与政府、企业在资源和信息上的密切对接,合力打造国际商务人才“三方”协同育人机制,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多维度、常态化的高校人才整体解决方案,努力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性国际商务人才。

  (作者单位:海南开放大学)


原文链接:http://www.hainanpc.net/hainanpc/xxgk/lltt/1010975/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