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动态 > 正文

枝叶关情,“三茶”统筹飘馨香

发布时间:2023-03-24 作者:佚名 来源: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3月23日,雨中的武夷山格外清新明艳。

  在中华武夷茶博园举行的“三茶”统筹发展两周年成果展上,传出3个喜讯——

  松溪九龙大白茶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白牡丹”“天福星1号”“金福星1号”“金福星2号”等4个茶树新品种获得国家品种登记;武夷山市“国家‘三茶’统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被确定为第十一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绿水青山中的这丛“枝叶”,已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金叶”。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走进武夷山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茶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两年来,福建省、南平市牢记嘱托,充分发挥“三茶”统筹发展理念策源地优势,以感恩之心、奋进之力、实干之行,以茶科技让这片叶更茁壮,以茶产业让这片叶飞更远,以茶文化让这片叶韵更足,全力建设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

  传承弘扬,科特派有升级版

  这几天,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科技特派员廖红特别忙。

  刚参加完全国两会从北京回到南平,21日,她又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培训班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团长”们做了关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学习分享。

  分享结束,回到生态茶园,她不忘给茶农们解答问题。

  今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廖红亮相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名一线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奔走在田间地头,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廖红在这个重要场合分享了科技特派员的故事,把两年前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南平,是科特派制度的发源地。1999年2月,正是在这里,首批225名科技人员深入215个村开展科技服务,拉开了科技进村、振兴乡村的序幕。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在《求是》刊发《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指出这种做法是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同年10月,科技部总结南平科技特派员实践经验,在西北五省区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如今,这项发源于闽北的农村工作机制已上升为国家制度性安排,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016年起,廖红加入科技特派员团队,带领团队成员走遍全省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从改善茶园土壤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套作养分高效绿肥作物的绿色生态茶园技术。

  两年前,就是在燕子窠,廖红为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她给当地茶农带来的“绿色生态茶园”种植技术。

  “我还记得,总书记当时反复询问我这项技术是不是首创,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嘱咐科研人员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田头一线的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帮助,这两年我们也在不断提升完善我们的方案。”作为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廖红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为今年两会带去了“切实推动科技下乡”的建议。

  廖红告诉记者,这两年团队与其他领域的“土专家”“田秀才”合作,不仅成立了茶树绿色栽培科技特派员团队,还成立了平和蜜柚提质增效团队、四川血橙品质飞跃团队,更大范围服务农业产业发展。

  以发源地的担当,南平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提出“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的目标任务,制定出台《新时代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年行动计划》。

  “两年来,我们实现了首个全国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落地南平,线上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700余人。持续完善选派方式和服务内容,实现科特派和技术服务乡村全覆盖、产业全覆盖;成功发布了全省首个科特派服务标准,并完成首个全国标准编制工作。”南平市领导介绍,当前,南平正与院士团队合作,发挥科特派制度发源地的优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支撑,搭建“绿色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破解“企业找不到专家、成果找不到转化”的难题,打造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升级版。

  如今,福建已累计选认科技特派员7万多人次,茶、果、花和菌等涉农产业都有科技特派员的身影,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实现乡镇和重点建制村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同时,创新探索不停步,首设“行业领域”省科技特派员、首创科特派利益共同体备案登记和收入报告制度、开发具有福建特色的“科特贷”“科特e贷”“科特派救助及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等金融产品,为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提供福建经验。

  “三茶”统筹,绿色实践探新路

  3月,走进武夷山首个生态茶园试点村兴田镇南岸村,随处可见茶树间有序穿插的白色小盒子。

  “这是‘以虫治虫’的绿色武器。我们引入‘以虫治虫’技术,通过在茶树间培育七星瓢虫等虫卵,以生物手段防治害虫,茶园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南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翁建冬介绍,目前全村已完成8000亩茶园土壤酸化改良和3000亩“以虫治虫”生物防治茶园。

  除了在生态茶园,“三茶”统筹的实践,已在更大范围深入开展。

  “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燕子窠,同科技特派员、茶农亲切交流,留下殷殷嘱托。

  两年来,南平市积极建设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先行区,以科技赋能茶叶全产业链,新建了14个茶树种质资源圃,有4个乌龙茶茶树新品种获得国家品种登记;研究发布全国首个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并建成绿色生态茶园48.42万亩。还开发出全国首个数字化乌龙茶智能做青系统,制定了茶产业标准19项;组织院士团队研究发布《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水资源》及《武夷岩茶的品质化学与健康养生功能》两个白皮书;政和中国白茶城建成运营……

  科技赋能之下,生态茶园建设步伐稳健。喝一杯安全放心的武夷茶,吸引更多人到访寻茶,燕子窠生态茶园、武夷星生态茶园等声名远播,茶、旅、文深度融合,形成了如火如荼的“生态经济”。

  近日春暖花开,武夷山下梅村游人如织。“下梅村是‘万里茶道’起点的重要标识,武夷茶正是从这里出发,走出国门,助力中国茶文化不断传播。”下梅村村民陈光源说。

  作为产茶大省,福建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涉及我省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获评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片叶,韵更足。

  以茶兴农,绿水青山闪“金”光

  打造好这片叶,目的是要让乡村振兴、让百姓致富。

  武夷山茶农杨文春,这几年对发展茶产业信心十足:“茶是我们的宝贝,一家人年收入能稳定在三十几万元!”

  2021年3月,杨文春在自家茶园里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总书记亲切交谈中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留在家里发展茶产业的信心。

  在福建,许多茶农像杨文春一样,依托着手中的这片叶,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而茶叶,就是福建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福建茶叶单产、总产、茶树良种覆盖率、毛茶产值、全产业链产值、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茶业出口额等八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除了规模优势,还有创新优势。近两年,绿水青山间,福建茶产业创新不断:由福建主导制定的《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出版发布,成为首个由我国提出的茶叶类产品国际标准;印发《关于开展标准化生态茶园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通知》,以生态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积极推动生态茶园、低碳加工认证、茶旅融合发展,引领带动全省茶业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数据显示,2022年,福建茶园面积361万亩,毛茶产量52万吨,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茶产业延伸开去,以绿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点绿成金的故事在八闽大地不断书写——

  面对山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福建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

  抓住一个“特”字,福建正加快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加快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形成“大圈包小圈”的发展格局——“一村一品”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

  到目前,全省已创建3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4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了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古田食用菌、平和蜜柚、光泽肉鸡等9个特色产业百亿强县和一批十亿强镇、亿元村。产业特色明显,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



原文链接:http://www.fjrd.gov.cn/ct/4-181508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