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多彩剧目新视点 守传统之正 创叙事之新——评二○二二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展演剧目《阳明悟道》

发布时间:2022-12-30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阳明悟道》剧照。

  李晶

  “驿树雨声翻屋瓦,龙池月色浸书床。他年贵竹传异事,应说阳明旧草堂。”12月14日晚,2022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优秀剧目展演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上演。该剧选择了历史文化名人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进行创作,并运用京剧这一传统剧目加以演绎,在传统京剧表演中融入戏剧表演、戏曲舞蹈、管弦音乐等大胆创新的尝试。该剧的成功演出让我们看到了文艺在新时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突破点,并启发我们开展深入的思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近年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备受关注,例如此前大热的舞蹈作品《唐宫夜宴》《敦煌》《只此青绿》。传统文艺从形式到内容如何能与时代同频共振,是需要艺术工作者不断创新、不断思考的。把艺术创造力与中华优秀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激活文艺创作的生命力,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

  新京剧《阳明悟道》将传统历史文化名人与传统京剧文化相结合,本身就是一次很有益的尝试。同时,通过剧目的创作让京剧在新时代有新的表现形式,呼应了新时代对文艺的呼唤。编剧陈泽恺、导演钟海、艺术总监侯丹梅、领衔主演冯冠博,主创人员深谙阳明文化与贵州文化的特点,更懂得京剧艺术内敛、写意的基调,在创排之初就确定了“新京剧”演出理念。用新编的唱腔,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的情感变化,也展现了演员们精湛地唱、念功夫,让观众在了解阳明文化的同时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著名评论家傅谨先生说:“京剧流派要有传承与发展,不仅要关注传统经典剧目的当代演绎,同时必须更关注在新的剧目和新的戏剧故事与人物的刺激下出现的新腔。”新腔是需要听众认可的,这样的唱腔是否达到了塑造人物的需求,是否表达了主旨精神,是否能够广泛传唱,才是检验新腔生命力的标准。为了让故事与人物更贴合京剧表演的需求,主创人员大胆借鉴了电影和话剧的语言,拓宽了剧本文本以外的本源意义。该剧把叙述重点放在引导观众去思考为什么王阳明先生能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悟道,能认识到致良知的根本,同时通过唱词娓娓道来,将阳明心学的内涵通过真实可感的故事传递给观众,做到了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阐明了文艺创作的方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文艺创作的方法,蕴含着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借鉴与融合的关系。《阳明悟道》守立场之正,创方式之新;守史实之正,创内容之心;守观念之正,创叙事之新。《杖刑贬逐》《长亭送别》《亡命天涯》《荒山瘗旅》《龙场悟道》《讲习布道》《此心光明》等七场戏,一幕幕客观历史史实的铺垫,王阳明一生探寻“圣人之道”,最终在修文龙场悟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理念,为其所处的时代注入强劲的思想新风。而剧目的演出,坚持守正创新,焕新贵州形象,向世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贵州形象。既体现了贵州文化自信的跃升,也体现了我们讲故事能力的增强,凸显了文艺创作在彰显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贵州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6124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