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历史沿革 > 正文

贵州文化一直在自信的道路上前行 ——首期“文化会客厅”顾久、徐圻、范同寿三人谈

发布时间:2022-09-02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顾久

  

  徐圻

  

  

  范同寿

  “贵州文化,如何更加自信?”8月24日,贵阳市富水北路贵州省文化馆内,著名文化学者顾久、徐圻、范同寿做客贵州省文化馆首期“文化会客厅”活动,就“贵州文化的个性与共性”“贵州文化的历史与未来”“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的贵州文化”等话题,展开交流。“文化会客厅”由贵州省文化馆、贵州省艺术科学学会主办。

  贵州文化的个性与共性

  文化的概念是什么?贵州的文化又是怎样的?活动现场,文化学者,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原馆长、省文联原主席顾久从自我构建的认知系统中对文化的理解谈起,他认为,文化是一群人为了适应生态而生存下来,从而产生一整套有惯性的生存系统。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就是关注人是怎么谋生的,怎么组合的,有什么样的行为或习俗,是怎么安顿心灵的。

  顾久认为,从中原精英文化视角审视贵州,比如考了多少进士、多少状元,有哪些文化名人等,贵州与浙江、山东等文化大省是有差距的,但从地方生存智慧来看,贵州是有文化的,只不过文化状态跟中原不一样,所以贵州提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

  贵州文化这么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大大地提升了文化自信。文化学者、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执行主席徐圻是文化思考者、实践者,曾担任贵州省文化厅厅长,积极参与了“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打造。在他看来,文化不仅是敲锣打鼓、吹拉弹唱,文化概念的解读、理解要分层次、有深度。

  徐圻认为,文化概念一定跟人有关,人类活动、行为、创造、生存、发展的过程就是文化,或者称为“人文”。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电影院、书店、群众文化馆等都是文化载体,载的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审美取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学者、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贵州省志》主编范同寿认为,文化与人类的诞生相依相符,古代人没有文字,但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文化,他们的思考、行为方式和美学观念都是文化。“文化有广义、泛义和狭义之分。以贵州文化为例,显然是地域文化。从泛义的角度来讲就是贵州行政辖区,这片地域上所有的文化都属于贵州文化;但是如果说贵州从建省以后的时间上来讲,那么贵州文化狭义的一面,就是贵州成为省的称谓以后的地方文化,两者区别较大,不仅时间轴的长短不一,空间也是不一样的。从当下谈贵州文化显然是泛义的。”

  贵州文化中的生存智慧

  徐圻表示,他在参与“多彩贵州”品牌打造时,面临着是否要改变民族地区因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落后问题感到困惑。有学者认为,贵州民族地区不需要现代化,因为现代化或者商业化会让民族文化消失。但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更希望老百姓能够脱贫致富,过上现代生活,但在发展中应该重视民俗文化的保存问题,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协同问题。

  对此,顾久认为,文化相对主义只是一个标签,人们在贫穷的时候会否定贫穷,但在走向工业和商业社会,物资得到满足以后,又会反过来期望回到农耕,但此时的农耕一定是高水平的。贵州从自然环境上,是一块以山地为基础的农耕文化,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这片土地不沿边、不沿海。如此,贵州是否有生存智慧呢?费孝通将小农和工业社会的现象称为“消遣经济”和“消费经济”,贵州很大一块就是属于“消遣经济”。

  顾久说,当下,人类工业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气候问题,地球灾害频发,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强调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和谐的消遣经济,该不该登上历史舞台?此外,山寨上面是一个民族,山腰中间是一个民族,山脚是一个民族,这叫和谐,是人和人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顾久看到的是在贵州文化中透出的重要的生存智慧。

  范同寿表示,他曾听到有些人说贵州文化是“山洞精神”、贵州人排外等。但他非常不赞同,并在《贵州历史笔记》中驳斥了这种观点。在他看来,从历史的角度,贵州文化一直都在自信的道路上前行,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黄金十年,贵州在大数据发展、脱贫攻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也给贵州文化提供了通道,为文化交流提供了通道,搭建了舞台,让贵州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什么叫文化自信?今天的贵州人文化自信了吗?徐圻认为,对自己文化的肯定、热爱、践行,再加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的信心,这就是文化自信。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那个曾经贵州人羞于说自己是贵州人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就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文旅融合下的贵州文化

  在谈及文化和旅游之间的关系时,徐圻的观点是,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是天经地义的,旅游使文化更生动,文化使旅游更深刻。

  “文化本身的价值很大。”徐圻表示,从国家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就能看出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价值,文化是能够塑灵魂、树国民信仰的,文化建设的对象是人,而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精神素养、思想水平都是看文化的。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其关键在于文化本身的价值和独立性是否存在,这也是旅游彰显个性和差异化的内核,但一定要看清楚文化存在的价值。

  顾久则讲述了他从小长大的“法院街”的记忆,他认为的文化旅游则是充满文化记忆的乡愁。

  “记忆中的法院街是青石板铺成的,每一家都有小院坝,街上充斥着拉胡琴、吹笛子的美妙声音,还有小商贩的叫卖声、儿童的儿歌声……”顾久记忆中的贵阳法院街实在是太漂亮了。他认为,这条充满特色文化和记忆的街区,就是文化赋予旅游的价值所在。贵州旅游发展应该在文化的加持下变得更温馨,更诗意,更有远方,更有人文关怀。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是数学而是化学。”在范同寿看来,如果文旅融合是数学,“文化+旅游”就是把所有的旅行团、旅游景点贴上文化标签,那么文化就只能是外在的标给别人看的东西,没有内容。在旅游产业作为贵州支柱产业发展的今天,简单的相加是不可能起多大作用的。

  如果文旅融合是化学,文化和旅游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贵州在走好旅游产业化这条路的时候,以文化为依托,让文化渗透旅游产品的内在,变成了旅游产品的灵魂,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果文化和旅游相互渗透融合在一起,文化成了旅游的灵魂,文化的经济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实习生 梁超 付裕欣)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gzwh/5798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