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研究 > 正文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民的城市”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2-06-23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上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

  同样是在上海

  这座“人民的城市”

  诞生了

  全国首个设立在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

  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树干“枝繁叶茂”

  让一项项法律法规结成“累累果实”

  民主的“根系”

  深深地扎进基层

  汲取养分、生根发芽

  

  

  

  去年9月23日,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多了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子——“上海人大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

  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上海设立的首个基层立法联系点。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首次提出“全过程民主”的重要理念。

  从首提地发轫,上海不断深化实践,全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把这一重大理念落实到法治实践和城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申城落地生根。

  

  基层立法联系点全覆盖

  “总书记说,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那次总书记来考察的场景,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记忆犹新。作为见证者和实践者,她深有体会:“居民家门口的声音传到了立法机关,很多意见即便不能上升为法条,也能充分转化为现实的治理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加装电梯、为老服务、美丽家园建设……为百姓做的每一件实事,都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产生。”

  从“首提地”发轫,三年来,上海不断深化和拓展基层立法联系点实践探索,市人大、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各扩容到25个,实现了全市16个区全覆盖。立法联系点在空间上向社区、园区、楼宇不断延伸;在功能上向立法前、立法后两端延伸,从参与立法向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拓展;在渠道上畅通线上、线下多种形式。

  73岁的周宏发清楚地记得嘉定工业区裕民社区举办《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意见征询座谈会的场景。这部与上海数百万老年人休戚相关的法规,因为周宏发提出的一个建议,第十六条的表述与草案原文有了变化。“字字千钧的法条中,我的一点建议能被听见且被采纳,全过程人民民主果然实打实!”

  

  

  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宣传画卷

  

  据统计,近三年,全市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提出立法建议7800多条,被采纳640余条。其中,全国人大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自2015年成立以来,共完成67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工作,提出建议1363条,其中101条被采纳。

  人民政协实行的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市政协依托各区设立政协委员街镇联络组站,推动统一打造“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平台,积极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越来越多政协委员下沉基层调研,发现真问题,提出好建议,不断转化为基层治理中的好举措。委员们表示,不同主体在协商平台上各抒己见,全过程人民民主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重大决策吸纳“民间智慧”

  2020年7月17日,上海市民刘晔青接到一个特殊的邀请——为当天成立的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揭牌,获邀理由是她曾贡献过“金点子”。

  刘晔青经营着一家24小时便利店,按照规定,便利店夜间要配备2名员工值守,否则将受到处罚。但她认为,这项规定已经滞后于移动支付时代。于是,她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平台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废止便利店夜间需2人值守规定的建议》。没想到,提出建议后不到一个月,这件事就得到了解决。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在“民”。不仅立法充分吸纳和体现民意,城市治理也离不开民意的畅通表达。“群众声音是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蕴含着大量真知灼见。”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任王剑华说,人民群众的“好声音”,就是上海城市治理的“新引擎”。

  两年来,上海持续推进人民城市建设,从“市委领导信箱”“12345市民热线” “互联网+人民建议征集”等多渠道的探索,到各街镇、园区同步加强机构建设、配备工作力量,征集体系嵌入215个街镇、6100多个村居“家门口”服务体系,1000余个工作站覆盖市民中心、睦邻中心、片区中心、旧改指挥部等场所,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市民群众,通过“家门口”“手头上”的建议征集渠道,为上海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愚园路历史名人墙的展示厅内,征集人民建议的红色邮筒。栗思 摄

  

  去年国庆期间,普陀区市民王先生建议文化场馆延长假日开放时间,隔天就被采纳;不少市民建议适跑公园加装储物柜方便放置水杯和钥匙,一些公园也很快采纳落实。

  人民的声音,正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上海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也在改变观念,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在重大民生项目实施事前主动征集人民建议,已经成为常态。“老小区可以和周边产业园区进行公共空间错时共享”,这条由初中生毛子谦提出的建议,就被写入了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文本。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推出、五个新城的规划建设等重大决策,都吸纳了大量“民间智慧”,生动诠释和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

  2021年7月1日起,《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正式施行,以地方法规形式确立人民建议的重要地位,保障公民在人民城市建设中的参与权、表达权。这也是全国第一部由省级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专门促进和规范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以地方立法为契机,上海正不断创新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模式,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方式,推动人民建议征集的成果及时转化。最新数据显示,市人民建议征集办成立以来,共收到市民意见建议超过15万条,占信访总量36.6%,建议采纳率达到了98.5%。

  “大家的事,就要与群众多商量、请群众来参与、由群众来评判。这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应有之义。”王剑华说。

  

  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9年7月的一天,一场“民告官”案件在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因为小区门口的水塘被填埋,青浦某小区业主将上海市人民政府告上了法庭。2017年上海开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旁听、讲评三合一”活动以来,这是首起由上海市政府作为被告的案件。市政府秘书长带队,10家市政府委办局、16个区政府近150位领导干部旁听了审理全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上海把人民呼声真实地写入法律里,广泛地落实在制度中,以此督促政府部门依法依规行使职能,法治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8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成立,对全面依法治市进行总体布局,先后制定出台2021年到2025年的《法治上海建设规划》《上海法治政府建设规划》《上海法治社会建设规划》。

  2021年1月20日,上海城市法规全书正式在市政府门户网站、随申办等多端口上线,率先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进行统一汇编、分类整理、动态更新,共收录地方性法规231篇、政府规章292篇、行政规范性文件502篇,总访问量达315万余人次,让法触手可及、随查随用。

  如今,学法、懂法、用法已成为上海干部考核的一道“必考题”,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的出庭应诉次数从2018年的1167人次提高到了2021年的2128人次,应诉率达到82.32%。一位领导干部首次坐上被告席后感慨:“行政应诉工作是一把戒尺,督促着我们将依法行政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立法联系点设在工人新村

  “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法治保障

  曹杨新村,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虽然这里房龄普遍较老,但得益于便捷交通、各种生活设施充足,房租相对合适,不少在中心城区上班的年轻白领喜欢租住于此。随着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年轻人眼中性价比较高的合租房,却给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带来风险隐患。

  这两天,依托于社区内的曹杨新村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一项调研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立法计划,住房租赁条例的立新废旧被提上了日程。“我们要把调研中提炼出的‘问题清单’反馈上去。”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说。

  在这里,七十年来,“人民当家作主”的火热实践贯穿其间。如今,立法联系点开进居民区,信息采集点覆盖每个居委会,“小巷总理”成了信息员,广大居民群众在一场场秉持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立法调研、交流等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反映情况、表达诉求,如何科学建议,将民心民声原汁原味地反馈至立法机关。

  

  

  曹杨一村在改造时,基层立法联系点曾举行过座谈会,解决改造过程中的矛盾纠纷,确保整体风貌协调一致。图为改造后的曹杨一村。

  

  “人民呼声”迅速转化为立法项目

  随着立法联系点功能进一步拓展,民意体现不止于“立法中”“立法后”,也不断向“立法前”延伸。

  经济社会发展,房屋租赁需求不断变化。然而,许多新兴租赁模式隐藏着风险点,亟需法律予以规制。此次调研中,曹杨新村街道人大工委科长周阮文发现,虽然合租房不属于群租性质,但因其流动性大、较难管理。譬如,有企业以单位名义整租房屋作为值班宿舍,人员每日轮换,很难动态核实人员信息。调研中,结合各方意见,立法联系点提出建议:应该界定房东、承租人等各方主体的职责,最好还能明确相应处罚措施。

  不只是房屋租赁,该立法联系点还将视线瞄准了基层社区治理中的“硬骨头”——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商品房、老公房、动迁房……超大城市里,用“千房千面”来形容类型多样的居民区,一点儿不为过。想用一部法规厘清社区内“三驾马车”的权责,也十分考验立法智慧。

  此前,市人大向各基层立法联系点征集立法项目意见,周阮文代表社区居民发言。结合老工人新村的实际情况,他提出:“希望考虑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立法。”没想到,今年立法项目计划中,该项目赫然在列,这让大家信心倍增。在周阮文看来,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参与立法项目选择,能让法律法规在立法前就更贴近民心民意,也让有限的立法资源用在刀刃上。

  

  从小雨篷到充电桩,一户一策调解

  从立法的“敏感度”到民生的“感知度”,其背后正是丰富实践中“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完善的民意征集机制。借由一次次敞开心扉、直抒胸臆的座谈会,“呼声能被听到、建议会被采纳”。

  初夏的上海,雨水丰沛、阴晴无定。采访当天,豆大雨点密密麻麻落向红色雨篷,成为好听的“鼓点”。在曹杨新村,即便是这顶不起眼的小雨篷,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结出的硕果。

  作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曹杨新村留存着特殊历史记忆。然而,居住于此的人们却过着逼仄生活。厨卫合用、嘎吱作响的木质楼梯,让老房渐失光彩,改造势在必行。

  最初的设计图纸里,设计师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原貌。鹅黄色拉毛涂装、屋顶的砖红色瓦片……都照着记忆中模样“一比一”重现,却也忽略了居民们的一些现实需求。作为信息员的“小巷总理”施云霞收到一箩筐“需求单”。能否装个雨篷、安个晾衣杆?能否加个充电桩?看似不起眼,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

  趁着此前《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意见征询这一契机,该基层立法联系点将座谈会开进了正在改造中的曹杨一村。透明公开的对话中,居民们逐渐吐露心声:有人觉得家里刚装修完,推翻重来有些“吃亏”;有人说家里人口多,怕改造后还是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一场谈论下来,大家自己“咂摸”出了老房改造过程中矛盾纠纷的解决机制,纷纷建议:借助立法联系点“智囊团”资源,搭建起共商共议平台,推动矛盾纠纷在“众人商众人议”中妥善解决。

  建议有了,对策也“齐活”。针对雨篷、充电桩等共性需求,社区“集单处理”,确保整体风貌协调一致。以充电桩为例,每幢楼门口腾挪出空间加装三个充电位,居民在家门口轮次充电。设计师们实行“一房一方案”,保留保护历史风貌同时,也尽可能满足个性化需求。“这就是将立法信息采集点设在居委会的好处,让法规法条在诞生之前就具备了可操作性和生命力。”施云霞说。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tszs/5612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