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立法的贵州特色,《贵州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今日起正式施行
“《贵州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3月30日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于今日正式实施。”5月17日下午,在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贵州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新闻发布会上,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云泓详细解读《条例》内容。
《条例》按照“为何普及、谁来普及、普及什么、怎么普及、普及责任”的逻辑顺序,共三十五条,从总则、内容和形式、组织实施、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规定,充分体现贵州特色。
近年来,贵州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科学普及事业的政策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编写了大量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还存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网络不够健全、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经费保障措施有待强化等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因此,及时推动《条例》的出台实施,对于规范加快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张云泓介绍,《条例》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在普及内容上。《条例》规定了九个方面的普及内容,同时体现了贵州特色,如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新时代贵州精神等;二是在普及载体上。《条例》明确村(居)民委员会可以合理利用铜鼓坪、鼓楼、芦笙场、风雨桥、乡村戏台等,通过道德讲堂、特色讲堂、文艺演出等多种平台和形式,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也充分体现了贵州特色;三是在保障措施上。《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科学普及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建立与社会科学普及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保障社会科学普及所需经费;四是在激励机制上。《条例》明确对社会科学普及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社会科学普及成果评价机制,将社会科学普及成果纳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范围,组织实施社会科学普及成果的展示、转化、推荐和奖励。
参会人员认真查阅资料
张云泓表示,将根据《条例》对全省社科普及工作特别是对社科联规定的任务和要求,重点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将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保证财政预算经费到位,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公共场馆及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确保社会科学普及工作顺利推进。建立并发挥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统筹协调好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二是推动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认真履职。《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积极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残联等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各类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工作性质和职业要求,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社会科学普及和研究活动。各级社科联要在协助政府开展工作中当好参谋助手,抓好督促落实,发挥应有作用,努力形成贵州特色,创造“贵州经验”。
三是切实抓好《条例》实施的监督工作。《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及时跟进、督促《条例》的实施情况,适时开展执法检查、调研,督促和支持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履职、改进工作,推动《条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违反《条例》规定的相关行为依法依规严处,确保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沿着法治的轨道运行。
《贵州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凸显立法的贵州特色
“《贵州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将‘贵州各民族优秀文化’纳入社会科学普及内容。同时紧密结合贵州工作实际,总结吸收了贵州省社科普及工作好的经验做法。”5月17日下午,在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贵州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朱新武介绍,《条例》提炼上升为法律规范,凸显了立法的贵州特色。
贵州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朱新武答记者问
一是体现了社科普及的公益性质。《条例》明确,社会科学普及是公益性事业,组织、支持和参与社会科学普及活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这是对社科普及工作性质的科学定位,也为社科普及工作的发展确定和规划了根本方向。
二是凸显了地方特点。我省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多姿多彩、交相辉映,也是我省社会科学研究普及的重要内容。为此,《条例》将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阳明文化、“三线”文化等特色文化,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作为社会科学普及的重要内容。同时在社会科学普及形式和载体上,还将遍布我省城乡各地特别是民族地区的铜鼓坪、鼓楼、芦笙场、风雨桥、乡村戏台、道德讲堂、特色讲堂等等平台均纳入社科普及活动场所范畴,并结合民族民间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科普活动。
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普形式。《条例》规定,社会科学普及可采取编写制作应用软件、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物,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口头传承,以及公共场所开展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创新科普思维,以新技术、新媒体、新内容,“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进“互联网+科普”工作。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xwzx/rdjj/5543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4年商丘区域蓝...
2024-11-25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
2024-11-25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4-11-24西藏自治区文化产业高...
2024-11-24自治区纪委监委第六监...
2024-11-24天柱县州第十五届人大...
2024-11-24西藏自治区国家通用语...
2024-11-24百名代表履职风采录|...
2024-11-24自治区文化产业协会第...
2024-11-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