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调研 > 正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和弘扬我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08-10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人大网

  市人大常委会: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和弘扬我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收悉。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责成市文化旅游委等部门认真对照梳理,逐条整改落实。现将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度重视,全面深入推动整改落实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族群众创造并遗留、流传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财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和基本构成。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保护和弘扬我市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了5个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作建议。对此,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市文化旅游委牵头,会同市级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制定整改措施,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推动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努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是全面落实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是实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建设武陵山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内容。二是全面履行政府法定职责。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履行好政府在保护少数民族发展权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完善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责任,落实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组织实施少数民族地区重大建设项目,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播实践。三是全面督促检查整改情况。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区县,确保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

  二、注重实效,扎实抓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针对“对保护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的问题: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对照中央最新要求及时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推进有力。2020年,市委、市政府推动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及时启动《重庆市中医药条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修订工作,研究制定《重庆市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民族医药、特色村寨、传统工艺等文化资源保护政策,同时把民族文化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重要内容,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持续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以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对渝东南地区文化生态实施整体性保护,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自然环境一起保护,避免传统文化失去传承基因、环境和土壤。2020年11月,市政府成立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落实了相关部门和区县工作责任,确保渝东南地区5086处不可移动文物及现有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镇)得到全面系统保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抓实重大项目。谋划实施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硬件设施建设。2020年,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委大力支持,在民族地区启动濯水古镇、武隆后坪、西沱古镇、秀山西街、龚滩古镇、蚩尤九黎城等6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建设,积极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区综合性非遗展示馆建设项目,在市级重点项目市非遗博览馆中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专题展厅,推动实施武陵山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黔江)、乌江流域非遗展示中心(武隆)项目,在石柱县博物馆、巾帼土司城等项目的规划建设中突出民族性和地域性,为建设民族博物馆创造必要条件。

  (二)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金保障。针对“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一是健全保障机制。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这个重点,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安排,重点满足民族地区工作需求,2021年安排渝东南各区县文化旅游资金5572万元。在原有保障的基础上,市财政进一步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安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用于渝东南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2020年安排资金60万元、2021年度安排资金120万元。对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资金、调整市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出结构等事宜进行研究论证,积极创造条件缓解民族文化保护投入不足问题。

  二是拓宽资金渠道。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完善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政策。“十三五”以来,我市为民族地区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6360万元,配套安排市级统筹资金240万元,重点支持18个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设立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营管理,已设立主投文化旅游的专项基金4支、规模51亿元,投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29个。今后,我市将继续加大国家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务申报力度,支持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用好市产业引导基金,以文旅融合、旅游景区开发为重点,加快投资进度,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利用。

  三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重点指导渝东南区县设立本级非遗保护专项经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相关资金绩效评价常态机制,加大项目审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系数。

  (三)注重人才培养,壮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队伍。针对“人才匮乏”的问题:

  一是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学科建设水平。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为主,扩大市内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等学科招生规模,2020年招生2371人,较上年增长71.7%。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一级学科硕士点,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结合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的建设工作,依托我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关学科,聚焦民族聚居地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筹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缓解专业人才供需矛盾。

  二是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干部队伍专业素养。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合理增加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人员编制,配齐配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人员,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专职人员比例,充实基层文化工作力量。以基层文物考古所、文艺院团、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分层分类组织实施业务培训,不断提升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规模。加大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培育力度,2020年,酉阳土家面具阳戏、秀山苗族羊马节等2个少数民族项目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公示名单。加大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实施力度,2020年组织研培高校实施研培计划6期、培训学员160人,2021年将150万元研培资金全部投向少数民族地区项目,计划招收秀山花灯、石柱土家啰儿调、苗绣传承人群学员120人。

  (四)坚持保护优先,加快推动民族文化资源服务现代生活。针对“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一是营造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指导民族地区各区县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发展布局,统筹抓好文化企业、重点项目的培育和建设。2020年安排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业贷款贴息资金2500余万元、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贷款贴息引导资金4000余万元,有力支持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在政策支撑方面,市级部门开展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传统工艺振兴、传统村落名录、工艺美术大师、老字号企业、非遗工坊等培育命名工作,均对民族地区给予政策倾斜。

  二是打造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近年来,在渝东南民族地区建成4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4个市级乡村文化乐园、15个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2020年,渝东南民族地区新增6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6个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1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苗绣等传统工艺产品生产初具规模,西兰卡普、黔江鸡杂等非遗产品实现产业化,产值超过1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

  三是积极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依托文化和自然资源,引导民族地区培育壮大传统工艺、表演艺术、民族美食、民宿旅游、民族服饰等相关产业,巩固扩大现有民俗、美食、旅游、演艺节会的影响力,组织品牌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海峡文博会、西部文博会等重大展会,新培育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2020年,我市已与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推进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的调查、保护、研究,共同打造非遗旅游品牌项目,推动民族文化资源科学转化利用。

  (五)推进融合发展,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赋能。针对“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度不够”的问题:

  一是科学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以实施“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为契机,对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再普查、再梳理,将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文旅融合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建立健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支持下,相关工作已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二是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精品项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启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发掘民族民间文艺资源,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精品。2020年,在民族地区命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市级智慧旅游乡村示范点3个;彭水阿依河景区、黔江濯水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投入1575万元启动6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项目,投入1000万元启动4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项目。各区县积极推动民族文化技艺、演出、产品进景区,为旅游业注入了优质的文化内容。

  三是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优化完善旅游干线交通网络,加快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对彭水鹿角镇—酉阳浪坪乡—黔江阿蓬江镇,武隆仙女山—后坪乡—丰都太平坝乡—石柱马武镇,秀山石堤镇—酉阳酉酬镇—大溪镇—车田乡—兴隆镇—黔江马喇镇等县际旅游环线公路扩建、打通工程开展系统论证,努力激活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数字文旅”建设,打造智慧文旅广电云平台,推广“巴渝文化云”等线上文旅服务品牌,建成“全市一张网”的文旅行业监测系统和文旅大数据中心,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信息服务。

  三、着眼长远,认真谋划下一步重点工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党中央民族工作政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系统性保护。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格局。严格落实政府责任,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现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贯彻执行力度,对文化遗产、公共文化服务、非遗传承人等方面的文件规定进行必要修订,指导民族地区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地方立法工作,依法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形成市、区县两级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机制,在政策制定、项目实施、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完善评估督查机制,建立督查评估制度、资金分配评审制度、风险防范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确保政策和制度有效实施。

  (二)夯实基础工作,筑牢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根基。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专项编制》,构建“三江四廊”(长江、嘉陵江、乌江文化带;成渝、秦巴、酉水、渝黔文化廊道)历史文脉空间结构,对沿线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行动,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项目库,优先实施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推动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创建30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典型。加快培养民族文化保护后备力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列入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契机,鼓励高等院校加快建设非遗保护相关专业,培育一批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专业人才。组织实施全市第二次非遗资源普查工作,研究启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修订工作,完成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命名工作,加快实施戏曲振兴工程、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统医药传承发展计划。

  (三)推动乡村振兴,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将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将民族文艺院团艺术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优化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提档升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设施布局融合、功能融合、资源融合。优化公共服务内容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搭建民族民间文艺比赛、展演平台,不断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优化公共服务手段方式,坚持“送文化”“种文化”并重,从群众需求出发提供服务内容,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民族民俗文化活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实施整体性保护,统筹推进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全面实施《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推动渝东南区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把渝东南民族地区建成“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文化生态区,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验收。编制完成《重庆渝东南武陵山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2021—2030)》,以自然风光为形、民俗文化为魂,突出“山、水”特色,融入“土、苗”文化,依托“武隆—彭水—黔江—酉阳”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和“石柱—彭水—黔江—酉阳—秀山”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以武隆喀斯特、酉阳桃花源、彭水阿依河、黔江濯水等旅游区为引领,差异化打造5A级景区或景区集群,高质量推进全域文旅融合发展。

  (五)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提高民族传统文化社会可见度。持续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扶持民族文艺院团建设,支持创编民族题材优秀剧目,做好民族体育推广普及工作,坚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评选民族教育特色学校,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鼓励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办好两年一届的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评奖活动。常态化抓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遗产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非遗暨老字号博览会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的组织实施,积极搭建区域性民族文化活动平台。2021年,市政府将与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集中开展文物、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凝聚保护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社会共识;精心筹备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2021)参演工作,已确定少数民族题材剧目《尘埃落定》参演;积极争取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中国原生民歌节(2021),主会场暂定为黔江区、彭水县,力争通过全国民歌盛会更好展现重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可见度、参与度,为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特此报告。

  


原文链接:http://www.ccpc.cq.cn/article?id=3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