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代表工作 > 正文

“双减”政策下 亟需优化课程服务

发布时间:2022-03-19 作者:佚名 来源:重庆人大网

  “双减”无疑是当下最火的教育话题之一。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由此正式拉开了“双减”工作的序幕。在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中,“双减”依然是重中之重。从去年秋期起,全市绝大部分中小学在落实国家教育部“双减”规定后,均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推出“5+2”模式,即:学校每周为学生提供5天的延迟课后服务,每次服务不少于2小时。

  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其初衷是为了回归学校的育人本位、回归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举措。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全面覆盖、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强化保障”。然而,通过对部分学校的教师和家长的调查走访了解到,从实施课后服务以来,其形式、内容、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与家长的期望尚存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课程形式与内容单一。课后服务要坚持选择性、拓展性的功能定位。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这种定位表明,课后服务应在不加重学业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我们周边的很多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几乎成为“课堂延续”,除了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的延时课程具有社团活动的延伸功能外,其他学科很大程度上仍然以完成家庭作业,讲授教材内容为主,学生的自由活动和自主支配的时间少,无疑增大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这与国家的“双减”政策背道而驰。

  二是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教育部指出,课后服务不是简单地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更不是看护,而是利用课后时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与“五项管理”相衔接,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学校要利用优势资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个性化的课后服务,不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可是现实中,不少学校未能有效利用延时时间,让学生有所收获。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兴趣爱好各异、学业水平不同,如果不顾及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开展服务,搞大一统,学生就会厌倦,服务质量自然就没有保障。

  为此建议:

  特色设计,梯度提升。每一所学校的管理、师资、场地、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需要根据学校的特征进行特色设计,围绕养德、启智、健体、审美、乐劳等领域,制定符合校情的课后延时服务方案,让学生选择性参与到课后延时活动中来,达到高效服务的目的,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运作、有序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

  尊重差异,多重选择。为了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要求教师用心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新理念作业,关注弱势学生知识更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自主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作业,促进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同时,整合教师资源,盘活各类资源,突破学科、教室、校园壁垒,以校本课程和兴趣社团为基础,开发出丰富多彩、有吸引力、教育性与趣味性并重的课后服务课程,让日复一日的课后服务成为别开生面的成长园地,既增知识,又长体格,稳步提升延时服务的质量。

  

  通讯员|向芸奇整理

  编辑|朱苗 成鑫

  


原文链接:http://www.ccpc.cq.cn/article?id=266832420745285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