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代表风采 > 正文

张晓艳:精心打磨 提出建议

发布时间:2021-08-10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希望被医生如何对待,就会如何去对待我的患者。”这是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张晓艳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大夫,换位思考是她的习惯,从业多年,对每一位经手的患者无不温柔关怀。而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她牵挂着“够不到”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偏远地区居民,组织了几百位专家前往基层问诊。

  今年市人代会上,她在调研收集整理的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精心打磨,提交了涉及院前急救、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建议。

  尽快解决急救人才等瓶颈问题

  《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条例》实施以来,院前急救服务取得了不小的发展,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呼叫号码“两统一”稳步推进,急救站点建设、除颤仪的安置、院前院内衔接的试点完成等,急救呼叫满足率达到95%,群众满意率达也较前明显提升。

  但是在张晓艳看来,北京的院前医疗急救水平能力,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距离首都市民对院前急救的需求仍然有很大距离。如,急救站点的建设推进与急救人才的匮乏、各区急救能力的不平衡、社会急救知识培训的普及率不足2%等。

  为什么会出现院前急救人才紧缺的问题?高强度、高风险、低收入,缺乏职业荣誉感,缺乏职业上升通道,缺乏职业终止后的保障都是原因。此外,急救人员在50岁左右体能就已不适合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所以这可以说是青壮年的工作。

  张晓艳说,急救人才是制约院前医疗急救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在卫生健康系统内部吸引力不足,在薪酬待遇、职业晋升空间、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仍缺乏长期有效的财政和人力资源保障机制,急救人员招聘难、留不住的问题仍然存在,虽然采取了多种途径进行补充,但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年北京新建急救工作站32个,一部分新建站点由于缺乏医护人员尚无法实现24小时运行。

  为此,张晓艳提出5个方面的意见建议。一是尽快完善急救人员的薪酬制度改革、职业上升通道与出口流向管理机制,加强急救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院前医疗急救的积极性,提高院前医疗急救的质量与水平,提高人民的满意度与幸福感。二是持续推进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呼叫号码“两统一”建设。三是加强除颤器的均衡配置与用法培训普及。四是提高急救常识培训的普及率,加强急救常识宣传。五是加强院前与院内无缝衔接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用科普助力科创中心和健康北京建设

  在长期工作中,张晓艳认识到,科学素养代表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决定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与认知水平。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这些目标的实现均离不开全体市民整体科学素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科学家与市民参与建设。而科学家的产生和全体市民的科学素养又密不可分。唯有提高全体市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才能担当得起全国科技创新的重任,才能实现健康北京的目标,才能助力健康中国的实现。而科普是提高全体市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张晓艳表示,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普工作,先后出台了公民科学纲要,北京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在落实纲要的工作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为了更好地实施纲要,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对科普工作的认识。由市委成立全市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共同组成北京市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面提升科普工作在全市的重视程度,像治理大气污染一样开展科普工作,全市上下充分认识科普工作在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事业中的极端重要性,把科普活动作为建设科技北京健康北京的一件大事来抓。各级政府要把科普工作列入政府党委年度考核内容。

  二是加强媒体宣传,提高市民对科普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全市上下不分年幼老少,不分城乡街道农村,人人讲科学,人人追求科学,人人走进科学的浓厚的城市氛围。在广大市民心中形成一个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良好风尚。使首都真正成为一座具有浓厚科学氛围的科学之城。

  三是开放科学研究实验室,提供硬件支撑。包括中央在京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定期向全社会开放实验室,安排讲解员。接受市民和中小学生的参观预约,给全市的科普活动提供硬件和技术支撑。

  四是设置科普岗位参与制定科普规划。在全市中小学、大学普遍配置科学副校长,在医院配置科普副院长,均由科学家担任这些职务。让科技副校长科普副院长参与学校科学普及和科学发展规划制定,参与学生科学兴趣培养教学计划的制定。鼓励和支持学校形成自己的科学特色。科普副院长参与制定市民健康科普宣教规划。

  五是开展科普宣讲。由北京市教委和卫健委组织包括中央在京科研院所的科学家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企事业单位、走进街道等地,向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普及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爱好,使科学家成为学生的人生偶像和坐标,使更多的有志学生走向科学研究的道路,使每一位中小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项科学兴趣和参加一个科学兴趣社团。使市民对生命现象、疾病防护常识等科学知识有更多认识更深了解。

  六是发挥媒体作用,提高科普渗透性和趣味性。发挥好北京电视台科学频道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普频道的科学定位,播放更多的优秀的科普作品。拍摄科普短片。组织科普短片进入电影院线,在每次正式放映电影前加映一部科普短片,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科普宣教。


原文链接:http://www.bjrd.gov.cn/fwhd/bjrdzz/2021n/2021dsq/lzxsd/202104/t20210427_237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