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大研究 > 正文

上海数据条例(草案)瞄准数据利用堵点痛点

发布时间:2021-10-30 作者:佚名 来源:贵州人大网

  舒爽怡人的秋季是出游高峰。但不少消费者却发现,明明是同一家酒店、同一种房型,价格却“因人而异”。这其中的“价格差”甚至能达近百元。更甚者,预定机票时,即便是同一个人预定,几分钟后二次打开,价格也会飙升近两百元。

  《上海市数据条例(草案)》27日提请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二审。其中,大数据杀熟等侵犯个人权益现象引发热议。在不少与会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公众代表看来,《条例(草案)》是上海主动适应社会对数据资源利用新需求,从而创设的一部数据领域综合性地方法规,将有助于促进数据流动,由此推进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

  

  拒绝差别待遇,阻止市场主体“数据滥用”

  与消费者玩“价格套路”,市场主体为何能用数据“杀熟”?其实,这源于他们对用户个人数据的“滥用”,将基于大量数据匹配到的用户画像用于精准营销。

  不少代表在此前公开征询意见中均谈及这一现象。就拿“点外卖”来说,即便是同一平台、同一店家,不同用户也会匹配到不同价格。在无形“算法之手”的推动下,高频用户反而被视为粘性更高,也被匹配到更高价格。个人的行为习惯就这样被第三方掌握,并进行商业利用。

  《条例(草案)》讨论过程中,数据处理人的“权限”成为争议焦点。不少市民在基层立法联系点征询意见时提出,要对交易价格等方面的“差别待遇”进行管理识别。还有部分代表提出,数据具有跨领域特征,一定要厘清职能部门职责,避免形成“无人管”现象。

  

  “霸王条款”横着走,用户隐私谁来保护

  在手机上安装应用软件,大多数人难免遇到这样的情形。对话框必定会弹出一项协议或隐私政策。若是一旦人们勾选了“不同意”,许多功能便无法正常使用。面对“霸王条款”,更多人的选择是默默吃下哑巴亏。

  这尚且算是在明面上给了用户选择权。还有许多个人隐私数据的泄漏更为“隐秘”。从进楼宇到进社区,人们发现,许多门禁系统悄然装上了“人脸识别”。这一看似更便捷的门禁方案,却也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生活中,还有许多手机应用悄无声息“收音”,并从用户对话中抓取“关键词”。人们刚一挂电话,对话中谈及的产品瞬时推送上门。

  对此,《条例(草案)》明确了“严保护”理念。审议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一致认为,充分保障自然人的知情权十分关键,要从顶层制度设计中前置化解未来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

  

  数据价值要“变现”,关键在实现“可用不可见”

  作为一座城市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被赋予更多期待。怎样充分挖掘利用数据资源,也成为上海在数据立法中的关键。

  “这涉及到多元利益主体的诉求平衡,”在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邵志清看来,从政府到企业,不同主体在数据开发利用中的角色各不相同。他特别关注到了上海在规范数据开发方面的一系列创新探索。譬如,目录清单管理、分类共享机制、授权开放运营等。《条例(草案)》中针对公共数据开放清单作出一系列细致规定,包括明确数据开放范围、类型、条件和更新频率等。

  邵志清认为,一系列顶层制度设计,其目标都是“让数据在安全前提下高效流动”。这其中,实现数据要素的“可用不可见”尤为关键。所谓“可用不可见”,指的是数据开发利用主体在不直接接触原始数据的前提下,通过传输需求和部署算法而得到计算结果。这样一来,数据得到充分利用,安全系数也大幅提升。


原文链接:http://www.gzrd.gov.cn/tszs/4849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