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用权 为人民履职 为人民服务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近日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履行代表职责使命”集体采访。
在“七一勋章”获得者和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对象中,有多名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影——王书茂、石光银、卓嘎3位代表获得“七一勋章”,29位代表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1位代表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受到表彰的全国人大代表绝大多数都是基层一线的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代表,深刻地体现了全国人大代表的先进性、广泛性、代表性,充分彰显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服务人民、代表人民的担当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郭振华说。
代表们在日常履职中如何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5名全国人大代表在集体采访中作出回应。
带领村民发展旅游脱贫致富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者、江西省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兰念瑛的家乡,是被称为“中国面包之乡”的江西省资溪县。
这几年,在兰念瑛的带领下,她所在的村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改善了村容村貌,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建成了环村公路、传统的畲寨等,开发了乡村民宿和畲茶、畲酒、畲果、畲粽等传统美食。
村里还成立了新月畲族民俗文化旅游公司、鑫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新月苗木专业合作社,通过“旅游+”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村里接待游客10万人次,村民通过公司入股分红、农产品销售、参与民俗表演等方式人均收入达1.6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余万元。
“我会继续聆听群众心声,解决大家关心的民生问题,做到民有所呼、我所有应,以实际行动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兰念瑛说。
关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兰念瑛已经有了计划。
“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要建新房、有新貌,更好地留住特色、留住乡愁;要发展特色产业,我们村已经搞起了乡村旅游,带动推广传统的畲茶、畲酒、畲药效果明显;要建设文明乡村,物质条件好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不能鼓了钱包,穷了脑袋。”兰念瑛说。
敞开大门拓宽渠道倾听民声
如何深入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认为,要把党建引领这条红线贯穿始终,发挥好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基层组织一座战斗堡垒、一名人大代表一座连心桥的作用,接地气、聚民智。
朱国萍担任居民区书记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难题——停车难。为解决这个问题,朱国萍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平台,把物业、业委会、有车族、无车族召集到一起,讨论通过了“绿化上墙”方案,“我们把原本的绿化‘竖起来’做成屋顶花园,把原本的‘边角料’统统利用起来,总共腾出近200个车位,这个做法还为小区增添了美丽的绿色景观,两全其美,居民们都很满意”。
在朱国萍看来,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是“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用群众的智慧来解决群众的难题,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的一个生动案例。
朱国萍说,人大代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先锋队”和“主力军”。要把自己在群众中的根系扎得更深、更广,就要敞开大门,拓宽渠道,倾听声音,主动行动。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
在脱贫攻坚战中,贵州省启动了规模很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惠水县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罗应和,是家乡易地扶贫搬迁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2015年底,涉及192万搬迁群众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黔中大地启动。当脱贫攻坚工作队员到村子里宣传动员时,罗应和第一个签订搬迁协议。当时不少群众对搬迁不理解,对搬离故土满怀焦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罗应和不仅带头拆除了自己的旧房子,还主动走家串户给村民们讲政策、算细账。在罗应和的宣传动员下,一批又一批群众主动搬出大山,开启了新的生活。
罗应和知道,解决群众挪出穷窝之后,还要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半劳力”“弱劳力”就业难的问题,“否则的话,搬迁群众‘稳得住’就难以实现”。
近年来,罗应和对接相关单位和机构,探索开办移民培训夜校、搭建社企供需平台、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用活政策促进就业等方式。在社区“两委”组织共同努力下,搬迁5年多来,新民社区全部消除“零就业”家庭,户均就业率达两人以上,群众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00多元,是搬迁前的3倍。
“现在,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实现了‘一步住进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美好生活愿景。”罗应和说。
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光银出生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定边县,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飞沙走石是常态,乡亲们被迫搬家是常事。最让石光银感到痛心的一件事,是他的一个小伙伴在野外放牧时被沙尘暴吞噬。
当年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的景象,让石光银从小就恨透了风沙,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制服“沙魔”。
但治沙之路并不好走,特别是承包治理集体荒沙地3000亩时,石光银遇到了最大难题——买树苗资金不足。于是,他卖掉了自家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一头骡子,其他6个治沙伙伴也卖掉了家畜,才凑够了树苗款。
困难数不胜数,但石光银从未让步,与荒沙碱滩抗争了40多年,创造出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
“这些年来,沙漠的生态状况得到根本改变,林草长起来了,风变小了,沙固定了,沙区人民变富了。过去沙区老百姓种植的都是单一的农作物,年人均产量不到400斤,人均年收入只有二三百元。2002年以来,沙区人均占有粮年年在1000公斤以上,人均年纯收入上万元。”石光银说。
今年,治沙模范石光银获得了“七一勋章”。这让石光银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要让保护生态坏境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持续下去,今后要将治沙与致富、乡村振兴相结合,还要在林地内创造更大的价值。对我而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将治沙进行到底”。
实现生态保护牧民增收双赢
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格日勒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朝勒孟,今年获得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这些年来,朝勒孟带领嘎查牧民从等待“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紧紧依托境内的4A级草原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围绕旗里实施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鼓励牧民发展餐饮旅游服务业。
如今,全嘎查105户牧民已经有80多户建起了牧家乐,牧民一边养羊,一边在旅游季节接待游客,牧民收入因此有了不小的提升。特别是近两年,朝勒孟带领嘎查牧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采用“旅游+扶贫”模式将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按股分红,找到了带动牧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为了让草原更美、牧民更富裕,朝勒孟正在做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保护草原生态。
“事实上,这方面工作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几年,我们把草原生态功能价值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把草原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把超载的牲畜减下来,严格以草定畜,带领牧民积极调整畜群结构,进行精细化、科学化养殖,草原得到合理保护和利用,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双赢。”朝勒孟说。(记者 蒲晓磊)
原文链接: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10/e2592c5ee831476ca556be9e4c1d7aa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
2024-11-242024(第四届)国...
2024-11-24让立法开放之门更敞亮...
2024-11-24以法治温度促进无障碍...
2024-11-24甘肃庆城人大:代表联...
2024-11-24即墨人大:首次开展“...
2024-11-24开启中秘全面战略伙伴...
2024-11-24楼阳生在河南省医学科...
2024-11-24林武在济宁调研时强调...
2024-11-24
热门资讯
司法反腐力度空前:昨...
2020-07-09原平轩岗煤电浩然煤业...
2020-08-20辽阳县人民检察院对程...
2021-04-27新来的病人不用中药,...
2020-04-16中央重磅发声:加快错...
2021-01-13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2020-04-1654起农村乱占耕地建...
2021-04-27阳奉阴违的轩岗煤电公...
2020-08-20